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靠个人”。在北辰书院赵院长的传统文化课堂上,当他讲到为了讲这堂课精心准备了一周的时候,我深深敬佩的同时,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了这句话。从小到大,这句话耳朵可能都听出茧子来了,大师说过,老人说过,老师说过,朋友说过……可是,我今天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:入门,真的很容易么?
“入门”一词,语出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夫子之墙数仞,不得其门而入,不见宗庙之美、百官之富。”“入门”原为引进之意,后指学问或技艺得到门径。我一直以为,“入门”是件很简单的事情,所以以前从来就没考虑过它还有什么难度。
我曾经随视频学习消防方面的一本教材,书很厚,六百多页,内容非常繁杂,看着就发怵。我基本上能跟上老师的进度,有的地方难一点,反复看上几遍也能看懂,做练习大部分能做对,自我感觉也还不错。但是每当拿起这本大部头,心里总是不由感叹,内容太多,太难记了!看视频上课的过程中,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做脑图,就是在脑海里把知识结构想象出来,我并没有太在意。不过老师经常带着我们画一画局部内容的脑图。直到有一天主干课程结束了,好像一瞬间的工夫,突然觉得厚厚的课本变薄了,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在脑海里轰然形成。现在想起来,那一刻,我才算是勉强入门了吧?
我不禁又想起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的读书法。他提倡读书要有两个过程,一个是“由薄到厚”,另一个是“由厚到薄”。“由薄到厚”是读书的第一步,初读一本书,每个生字都要查字典,要做注解,不明之处还要查一些参考书和资料。这样,所的书就“由薄变厚”了。“由厚到薄”是第二步。这是个消化、提炼的过程,把全书各部分的内容串起来理解,加以融会贯通,弄清楚主要问题,以及问题之间的联系。抓住了统率全书的线索,书就“由厚变薄”了。我们读过的书越是读得透彻,就越有“薄”的感觉。“由薄到厚”是量的积累;“由厚到薄”是质的飞跃。进入了“由厚到薄”这一层次,才是真正懂了、消化了,记起来会轻松,用起来会顺手。每门课程,我们都这样带着学生来学,定是非常有利于帮助他们入门的。
怎么引领学生入门,想必老师们都有各自的方法,入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。我是受赵院长厚积薄发的启发,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,有了这么一点小小的感悟,写出来供大家参考。希望老师们不断总结自己的方法,帮助自己的学生尽快入门。入得门墙,方能登堂入室。